背景
註:BAI重度焦慮在26-63分,輕度焦慮在8-15分,正常範圍在0-7分。


背景
先說結論
史丹佛神經調節療法自2020年首度亮相於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期刊,該療法作為一種針對憂鬱症的革命性經顱磁刺激(rTMS)模式,以高達近9成的療效緩解率,迅速崛起成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經顱磁刺激治療方法。這項療法具有三大顯著特色:個人化的刺激定位(fMRI)、間斷高脈衝式經顱磁刺激(iTBS 1800)、以及高密度的每日10次|一周50次刺激。透過這三大獨特之處,史丹佛神經調節療法為臨床醫師在使用經顱磁刺激術治療憂鬱症患者方面,開創了全新的治療可能。
相關案例分享
前言
史丹佛加速智能神經調節療法(Stanford Accelerated Intelligent Neuromodulation Therapy,簡稱SAINT),從2020年4月首度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公開初步研究成果起,便逐漸受到業界關注。後續更名為史丹佛神經調節療法(Stanford Neuromodulation Therapy,簡稱SNT),並於2021年10月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發表更為嚴格的試驗成果,進一步證實其療效。之後該療法在2022年9月成功獲得美國FDA認證,成為一項眾人皆知的憂鬱症經顱磁刺激療法。
SAINT的三大特色
一(圖A):採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進行個人化刺激定位
經顱磁刺激治療中,最常選擇的刺激位置為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然而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並非單一點,而是一個區域範圍。臨床上,最常用的刺激定位方法為5公分或Beam F3法則。此處SAINT方法特別強調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 進行個性化位置定位。
過去的研究顯示,腦區的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與內部膝下前扣帶皮層(sgACC)之間,有一個點其功能連接具有最強的負相關性。基於此原理,若刺激每個人最佳的連結點可以提高憂鬱症的治療效果。通過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 進行個人化刺激定位,醫師能夠確定每個患者的最佳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位置,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二(圖B):進行間斷高脈衝式經顱磁刺激(iTBS)共1800發脈衝並在間隔50分鐘後進行第二次刺激
SAINT方法中所使用的間斷高脈衝式經顱磁刺激(iTBS)不同於傳統的600發脈衝(約3分鐘),而是採用1800發脈衝(約10分鐘)。值得一提的是,間斷高脈衝式經顱磁刺激(iTBS)這個刺激模式是台灣之光-林口長庚醫院黃英儒教授的創新發明、與台北榮總李正達教授的發揚光大。SAINT方法的發明人Nolan教授在過去的文章中專門提及,他們選擇使用這種刺激模式正是參考了這兩位前輩的研究。
此外,Nolan教授強調,SAINT方法中兩次刺激間隔不能低於40分鐘。這是因為間斷高脈衝式經顱磁刺激(iTBS)的特性需要經過一定時間才能產生累加效果。過短的間隔時間(例如20分鐘以內)可能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甚至相反。因此,SAINT方法建議在兩次刺激之間保持約50分鐘的間隔。
三(圖C):在5天內進行50次更密集且大量的刺激
SAINT方法的核心概念是,當刺激劑量越高,治療效果會更明顯地顯示出來。與過去經顱磁刺激建議的20-30次刺激相比,SAINT方法進行了50次刺激。此外SAINT方法將原本需要4-6周的治療時間縮短至僅需1周內完成。這種密集且大量的刺激方式有望加速患者的改善時程,並提高憂鬱症的治療效果。
SAINT的兩大優點
一(圖A):5天的治療就有8-9成的療效
根據SAINT提交給美國FDA的申請文件與其發表的研究(1、2),該療法可以讓憂鬱症患者在短短一周內就達到8-9成的療效(緩解)。相較於傳統經顱磁刺激的療效(約5-8成),SAINT方法的療效令人印象深刻。而且由該研究提供的圖片A顯示,多數人在刺激30-40次時就有療效。
註:緩解的定義是指患者在使用憂鬱症量表評估時,其分數降至與正常人相差無幾。換句話說,緩解意味著患者的憂鬱症狀已經減輕到幾乎無法察覺。
二(圖C):過去治療沒效果的這次卻有效果
SAINT研究中特別招募了過去接受過傳統經顱磁刺激但沒有症狀改善的患者。結果顯示,經過50次刺激後,這些患者的憂鬱症狀仍然能夠得到有效改善。雖然與從未接受過經顱磁刺激的患者相比,這些患者可能需要在接受40-50次刺激後才能看到療效(圖C)。這項研究結果說明了SAINT方法可能對一些傳統經顱磁刺激無效的患者仍具有治療潛力。
SAINT的一項不足
尚不清楚其長期的療效維持狀況
由於SAINT方法剛出現幾年,其效果能維持多久仍缺乏足夠數據。目前的研究報告顯示,治療後一個月內,約有近8成患者能維持緩解狀態。然而目前還沒有關於治療一年後療效的報告。
註:相比之下,傳統經顱磁刺激治療在一年後約有6成患者能維持療效(反應)。
延伸分享
先說結論 史丹佛神經調節療法自 2020 年首度亮相於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期刊,該療法作為一種針對憂鬱症的革命性經顱磁刺激 (rTMS) 模式,以高達近 9 成的療效緩解率,迅速崛起成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經顱磁刺激治療方法。這項療法具有三大顯著特色:個人化的刺激定位 (fMRI...